● 看尿布就能掌握寶寶的身體狀況!●
大小便是掌握寶寶身體狀況最好的指標!換尿布時,丟掉前一定要記得檢查一下寶寶大小便的狀況。
當媽媽直覺「跟平常不大一樣時」,大部分都能早期發現。寶寶生病有異常時,也要記得帶著用過的尿布去就醫,「血便」等狀況有時會是診療的關鍵喔!
大小便成長月曆
隨著寶寶成長,尿液及便便會有以下的變化,不過這也只是大約預估而已。排泄狀況還是依個人有所差別,請依寶寶狀況調整。
小便篇
阿摩尼亞味道很重的黃色小便跟無色透明無臭的小便,有什麼不一樣?現在餵食牛奶,偶爾也讓他喝果汁。
跟大人相比,寶寶的小便一般顏色較淺,也比較不臭。
這是因為濃縮尿液的能力還不足。
在此簡單說明一下尿液製造的機制。
首先、在腎臟「絲球體」會過濾血液,形成原尿,大約是1天內排出尿液10倍左右的份量。
原尿會往「尿細管」移動, 在此將體內可使用的水份吸收掉,剩下的就成為排泄出來的尿液了。
乳兒時期上述一連串的功能尚未成熟,因此不太會製造出濃度高的尿液。大約過了2歲之後才會發展成跟大人一 樣濃縮力。之後排泄的尿液濃度會達到跟大人一樣程度,即顏色變深臭味變重。
在還不滿2歲時,寶寶每天都在進化功能,當0歲寶寶因為發熱體內水份減少、或是太熱流了很多汗後,尿液顏色都會變得比較濃。
除了發汗以外,尿的顏色跟味道也受喝的東西、食物影響而有所變化。
如果有喝果汁,果汁中的色素會讓尿液較黃,臭味較重,因此不需要特別擔心。
此時若已開始食用離乳食,也有可能引起尿液顏色及味道的變化。如果尿量沒有忽然減少很多,寶寶也沒有心情不好的樣子,媽媽可以不用擔心寶寶是否生病了。
另外,若尿尿後換尿布的間隔時間拉長,尿液滲進尿布、被細菌分解後,也會產生強烈的臭味。
小便篇
寶寶現在4個月大了,快接近夏天時,寶寶的尿尿突然變臭……
新生兒時護士說「如果小便的味道和大人一樣,可能是生病了!」,讓我有點擔心。
小便味道主要來自阿摩尼亞,當尿液經過濃縮味道會更加強烈。
2歲左右尿液濃縮能力將完全成熟,在那之前會一點一點增加,因此與新生兒時期相比味道多少會變得更重,這是正常的。
雖然有些疾病的特徵是尿液會帶有遠比平常還重的味道,如果寶寶的心情不變,喝奶跟活動情形都正常的話就不用太擔心。
護士的建議主要在提醒新生兒時期的尿臭有可能是先天性代謝疾病的一種,它的特徵是尿液發出獨特味道。而新生兒濃縮尿液的能力很弱,汗腺也不是很發達不會排大量的汗水。
如果在新生兒時期排出強烈臭味尿液的話,就有就醫檢查的必要。
而是季節也會影響寶寶尿尿的味道。由於夏天經常出汗,體內水分經由汗水排出後,尿液中的量相 對減少,導致尿液自然濃縮,臭味也就變重了。
另外在4~5個月大時飲用果汁的量增加了,正好是開始離乳食的時候,如此一來受到食物影響後, 也可能加強尿液的味道。
其他如水分攝取間隔時間拉長,或是流了很多汗後排尿都會有味道加重的情形。若是因為飲用母乳 或牛奶量變少導致尿液變濃,在那之前應該會先出現授乳間隔變短、或是餵奶後立刻哭鬧的情形。
如果是沒有上述情形,應屬於尿液暫時性的變化,請不用擔心。
小便篇
尿布上有時候會出現帶橘色的黃色尿痕。很懷疑那到底是什麼 …
尿布上出現鮮橘色尿痕的情形很少見,常讓媽媽們嚇一大跳。
尿顏色從淡黃色轉為深琥珀色前,會有各種變化。和大人時時刻刻變化情形一樣。尤其寶寶尿液 滲入白色尿布裡,因此很容易發現不同。尿液的顏色會變得較濃,是由於出汗等原因使尿液中的水分減少所造成。
尿液當中一種稱為「尿後膽色素原」的物質,在與空氣接觸後會酸化造成顏色變深,在攝取的食物或藥劑當中若含有色素,也會使尿液變成深橘色。
出現紅色調的尿液常讓人擔心是不是「血尿」,事實上,雖然肉眼看起來是粉紅或紅磚色,但是血尿的機會少之又少。大部份是由於上述理由,或因攝取食物或飲料中的色素所引起。因膀胱炎所引起的血尿,多半是需經由檢查才知道的「潛血」,肉眼是完全無法得知的。大部份肉眼看得見的血尿反而不是紅色,而是近似可樂的顏色。
偶爾出現的橘色尿液是毋須擔心的。請先確認出汗量是否增加,飲水量是否充足等。另外如果是 飲用果汁或開始離乳食的時期,也請想想是否食用了含有橘色色素的食品,這類案例應佔了多數。
如果都非上述原因,且同樣情形一直重複的話,請立刻就醫接受診斷哦!
小便篇
從出生開始一大小便就會哭。雖然對我來說很容易依此判斷是否該換尿布了,但也很擔心他是不是哪裡生病了,一般的小孩會哭嗎?
出生後不久的寶寶只要膀胱裡一存有尿液就會反射性地排泄出來,因此就算小便了也不太自覺,不太會預先感覺尿意而哭泣,也許您的寶寶是比較敏感的類型呢!
或者,與其說他是感覺到尿意、便意而哭,倒不如說是被大小便時腹部肌肉的活動嚇到而哭泣。這種情形在低月齡的寶寶身上很常見。
如果發育、成長情形順利,只要在他因為排泄哭泣時替他換好尿布,就不用擔心會有生病的可能。這不是因為哪裡不對勁,而是同媽媽所言,寶寶所發出的小便訊息,將它當作換尿布的暗示就好!
如果月齡增加後,才突然變得一小便就激動哭泣的話,就要注意了。男寶寶的情形很有可能是罹患了 「龜頭包皮炎」。
這是因為覆蓋在陰莖前端,即尿液出口(龜頭部位)的包皮沒有褪下,在包皮與龜頭之間的包皮垢中的細菌引起發炎。當發炎變嚴重,排尿時會感受到強烈疼痛而激動哭泣。包皮完全覆蓋龜頭部位時,排尿時會脹起來,尿液成細線狀排出。上述情形時就有可能是這種案例。有時候尿布上還可能有膿出現。
發現後請立刻帶到小兒科就醫接受適當治療。治療龜頭包皮炎時必須使用抗生素。
若是女寶寶在排尿時激烈哭泣的話,不太會是因為特定疾病。有可能是便便後沒有清潔乾淨,在陰唇之間留下汙垢引起濕疹,才會在排尿時因刺激疼痛而哭。記得換尿布時徹底檢查,讓污垢不殘留在肌膚或粘膜才能有效預防喔!
小便篇
最近、剛從混合餵食轉為全母乳,小便量好像比以前少。餵乳後只睡2小時左右,是不是因為母乳不足呢?
首先,不會因為喝牛奶或母乳,就造成小便量的不同。
如果尿量真的減少,那是因為整體喝奶量減少,或是因為排汗等其他因素造成水份流失增加的關係。
但如同媽媽所言,若餵乳後只睡2個小時,很有可能是因為母乳量相當不足所造成。在2個月之後,媽媽的母乳分泌應已上了軌道,只要一被吸吮就會大量分泌,寶寶的吸食也會越來越順利才對。
轉為全母乳後,媽媽是不是在精神上多少變得比以前敏感呢?因為擔心母乳不足,而太在意小便量了。母乳是否充足由體重增加情形可清楚看出,請從這點上進行確認。
但是,尿量極端減少也有極小的可能是因為脫水所引起。但若是剛出生的寶寶不太有可能發生,若月齡再大一點,感冒的機會增多後,會因為發高燒或拉肚子造成體內水份急速減少而引起。這時小便次數突然減少(白天大半天都未排尿)、常心情不好哭鬧卻沒流淚的話,就有脫水的疑慮,請加強寶寶的水份補給,並立即就醫。
小便篇
白天時會尿尿好幾次,但有時候從夜晚到天亮這段時間卻完全不尿尿。這個時候的寶寶1天大概小便幾次呢 … ?
寶寶的小便量及次數依當天飲用水量、出汗量而有很大不同。像大人一樣會因為喝了很多水而常跑廁所,天氣變熱出很多汗時上廁所的次數就會減少 。因此,寶寶並不是每天的排泄次數、分量都會相同。
一般而言,新生兒寶寶一天的尿量,1kg體重約為25~50ml。雖然尿液濃縮能力會慢慢加強,但在一歲以前都不太會變。以出生後半年7kg寶寶為例,1天的排尿量約為175~350ml。如果寶寶在3~4個月左右,推估體重約在6kg上下,雖然可能略比標準值少,但應在200~300ml的標準範圍以內。
次數上來說,新生兒1天約為20次,之後慢慢減少,到2歲左右(濃縮能力同成人)時1天減少為6次左右。
但是,排尿的節奏會因日夜有差,當可以一覺睡到天亮時,夜間的排尿次數會減少。這和自律神經的發達有關, 快一點的寶寶在停止夜晚授乳後,夜間小便的次數也跟著減少了。
另外因為午睡的時間固定了,生活節奏變得跟以往有很大不同,也可能造成小便次數減少。
無論如何,當尿量或次數減少時最該擔心的是有無脫水的情形。如果喝奶、活動狀況都和平常一樣的話就不用 擔心了。將這想成是成長過程中因生活作息改變而引起的正常變化即可。
小便篇
只小便1次也非換尿布不可嗎?等到一定間隔再換可以嗎?大家都說太常換尿布會變得任性、神經質。頻換尿布很奇怪嗎?
首先,不論月齡,只要媽媽們注意到大小便了,就請馬上更換尿布,讓寶寶保持舒適狀態。
排尿後濕濕的尿布容易讓皮膚潮濕,使抵抗力下降。只要輕微摩擦就容易受傷,並引起尿布疹。可以的話最好在每次排泄後就更換尿布,以保持屁屁的清潔。
現在市面上的紙尿褲功能完整,吸收數次小便後仍不會外漏,把尿液固定住不回滲。比起布製尿布,對寶寶或媽媽來說都是很好的功能。
但是不能因為這樣,發現寶寶排泄了卻還不替他更換尿布。使用紙尿布還是必須勤加更換。
特別是新生兒期或寶寶月齡還低時,排尿次數會很多,排尿前後不太會哭,常常會沒注意到寶寶尿尿,不太可能一排泄就馬上換尿布。在寶寶喝完奶馬上睡覺的時期,不用太神經質地一直檢查尿布,等到濕了再換。或者,覺得「尿布差不多濕了」的時候,就算沒有尿尿的跡象,也有可能因為流汗而悶熱鬆脫,這時也應該立即更換尿布。
太常換尿布的話會讓小孩個性變得神經質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請不用擔心。這和小孩碰過東西就要小孩去洗手的不一樣,排泄是寶寶本人沒有自覺的生理作用。絕不可能因為常更換尿布就讓小孩變得「任性、神經質」 的。
反倒是寶寶漸漸無法感受到濕尿布的不快感,才令人擔心。哭泣是不舒服的訊號,請不用猶豫立即為寶寶換尿布吧!
小便篇
1天至少喝1公升的茶。因為這樣小便量很多。我一直以為喝多尿多是好事,但偶爾會帶很臭的味道,有點擔心 …
偶爾帶臭味的原因可能是發汗增加、食物影響、或是長時間未更換尿布引起的。
一夜熟睡後,白天換尿布時聞到的味道是因為排泄一段時間後,滲進尿布的尿液被皮膚上的常生菌或是空氣中的細菌分解,使得尿液產生臭味。
倒是1天喝1公升的茶,就算是寶寶自己想喝,就量來說還是太多了。
寶寶濃縮或稀釋尿液能力都還未成熟,喝太多的話有可能引起「水中毒」,請特別注意。水中毒指得是攝取太多水分,使用血液變稀,鈉等離子降低,破壞身體平衡。
1天究竟應該攝取多少水分呢?10kg前的寶寶每1kg體重需要100ml ,其中包含母乳或牛奶。較熱的天氣時再加上可能因為發汗而流失的量即可。
便便篇
最近便便有點綠像是拉肚子一樣。我聽說不用擔心寶寶的綠色便便,但最近狀況一直持續,覺得有點怪怪的 …
當寶寶便便從淡黃色變為綠色時,媽媽們一定都會嚇一跳吧!寶寶健康的便便顏色有很多種,綠色或灰綠色都是其中之一。
肝臟分泌的膽汁色素會讓便便帶微黃色。當便便停留在肚子中的時間拉長,或是排氣增多時,便便會酸化成為綠色。另外因為腸內比菲德氏菌、乳酸菌、大腸菌等的變化,或腸內pH值的改變,也會影響便便。這種現象不 管喝母乳或牛奶都常發生。
雖然綠便便帶有拉肚子的現象,若寶寶餵食情況和平常一樣,看起來心情很好沒有不舒服的話,就不用太擔心有沒有生病。
如果寶寶差不多已經開始喝果汁,也有可能影響便便的顏色。
如果寶寶將要開始吃離乳食,便便的顏色及形狀也都會慢慢改變。此時最需要注意的還是寶寶的整體狀態。當便便和平時不太一樣時,同時確認它的食慾、心情等,若都沒有異樣只有便便顏色不同的話就不用擔心。
不過,要特別注意若出現像蕃茄果肉一樣的血便或黑便時,則有可能是腸內出血。這時寶寶狀態應該看起來很不舒服。或者新生兒有白色便便情形時,有可能是膽道閉鎖或膽道狹窄所引起,再大一點後若嚴重拉肚子出現白色稀便,則有可能是病毒感染。很少生病會拉出綠色便便,若是紅黃白色時才更要注意。
便便篇
便便中有時會帶白色的顆粒,或是像優格般的酸臭味。這樣是不是該去看醫生 ?
寶寶便便中的白色顆料為乳脂肪的結塊或是鈣質成份,不管餵母乳或牛奶都會有的現象。當腸道無法完全吸收時便會排泄出來,是授乳期寶寶常有的現象,不用擔心是消化不良。
便便的酸臭味分 2 種。一種是有點甜酸,還不算太刺鼻的那種,這代表腸內的善玉菌增殖,反而 是值得安心的事。另一種是刺鼻腐敗的酸臭味,若同時拉肚子的話,大概是感冒或有其他感染症狀。 請先確認自己的寶寶是以上哪一種情形。
或者感覺到優格般酸味也是不用擔心的。那是因為腸內的比菲德氏益菌或乳酸菌等強烈作用的關係。以5個月大的寶寶來說,大約剛開始吃離乳食,所以便便裡會有這種酸臭味。如果沒有其他症狀的話,請跟平常一樣餵食喝母乳或牛奶,應該沒有看醫生的必要哦。
但是,如果便便的次數激增,酸臭味中有白色稀便等明顯拉肚子徵兆的話,還是要立即到小兒科就診哦!
便便篇
寶寶便便裡會有綠色顆料,是因為我前幾天吃了花椰菜的關係嗎?媽媽吃東西真的會經由母乳影響小朋友的便便嗎?
餵母乳都會特別注意寶寶的便便,擔心自己吃進肚裡的東西是不是有影響。不過通常媽媽的食物並不會直接影響顏色上的明顯變化。例如媽媽吃了花椰菜便便就變綠色,吃蕃茄就變紅色等是不會發生的 。
媽媽吃的東西經過消化器官分解後,營養成份被吸收,廢物被排泄出去。這時候食物本身的顏色就已 經分解,然後營養成分進入血液中,成為母體的養分或進行營養作用。而母乳的原料來自血液,母乳的顏色代表媽媽血液中含有的色素。
而因為肝臟中膽紅素的關係,喝了白色母乳的寶寶才會排出略帶黃色的便便,人體內經常在進行 這種像化學工廠般的作業。
而若便便停留在寶寶腸內時間過長,也會因為消化液等的關係變得略帶綠色。
寶寶之所以排出綠色顆粒,可能是因為混有上述的綠色便便,若寶寶尚未開始吃離乳食,則不可能是食物也不會是一開始所講的媽媽食物的關係。請不用擔心。
若寶寶已經開始吃離乳食,吃了菠菜或花椰菜等綠色食物後,未消化完全的纖維也有可能造 成綠色顆粒混在便便中排泄出來。
便便篇
我的寶寶1個月大時便便是黃色、放屁也不臭,但快2個月大時變成灰綠色而且每天放的屁都很臭。為什麼會變這樣呢?
寶寶的便便一開始為金黃色且有點甜酸味,不太給人髒臭印象,放出來的屁也像媽媽說的一樣,不但不臭,反而有點可愛呢。這是因為喝下去的牛奶通過腸道的時間短,隨著成長便便的次數、狀態也會因留在肚子裡的時間有所不同。
2個月大時便便的次數應該會減少,這麼一來,當喝下的東西在腸內時間變長,腸內各種細菌會進行便便的分解,例如大腸菌作用會產生臭氣,或因為臭氣引起便便酸化變成綠色等。臭屁及灰綠色的便便就是這樣來的。應該不是身體不好的徵兆請不用擔心。
未來開始吃離乳食之後,便便的味道及形狀也會越來越像大人。放臭屁的次數也可能增加。這是理所當然的現象,放臭屁也是成長的證明呢!
便便篇
只喝母乳所以只拉稀軟的便便,但最近便便變得黏稠,是不是生病了呢?
便便變得黏稠表示水份太少。出生後不久的時期,會有滲入尿布裡的稀便,是因為通過肚子的時間很短 次數也多。但是隨著便便留在肚子的時間拉長,次數減少後就會出現水分較少的便便。。
這算是正常發育過程中的變化,並不代表生病。若寶寶還是像平常一樣開心地喝母乳或牛奶的話, 就不用擔心。
未來開始吃離乳食之後,便便會更接近固體,不是像現在這樣稀軟的狀態。
開始吃離乳食後,加入肉類等脂肪較多的食物時,便便會受脂肪影響而帶黏稠,或混有黏液狀的東西。這也是受離乳食影響而出現的正常變化。在離乳食內加入奶油等物質時,就會發現便便裡常混有黏液狀物質。
而一定要注意的是跟平常不一樣,出現像鼻水般的大量黏稠便(次數多的稀軟便便)時,有可能是感染了腸炎等情形,要及早就醫。
特別是黏液中還含有血液時可能是細菌性腸炎,請及早就醫。
便便篇
寶寶很喜歡泡澡,但只要泡入水裡,就會「噗」一聲拉出大便來。要怎麼讓他不在泡澡時大便呢?
當寶寶在洗澡時排便,心裡總會想「怎麼又來了?」並覺得不安吧!?。因為澡盆或浴缸中的水壓,應該會讓寶寶比較不容易大小便才對。很可能是洗澡的時候跟寶寶的排便時間偶然重疊所造成。
當寶寶有便意時不太可能要他不大,儘可能錯開便便跟洗澡的時間。若便便時間大概都固定的話,就在那時避開洗澡,大完後再讓他洗。尤其是在授乳後或餵完離乳食後、腸內的蠕動變得活潑,此時容易感受到便意,應避免在這段時間洗澡。
若寶寶便便的時間不規律很難掌握,擔心「想讓他洗澡但很怕他又還沒便便 … 」時,就讓寶寶動動身子,玩耍一下,抓著他的兩隻腳做簡單運動,當腸內活動受刺激後,就會加速便意。運動完靜待一 段時間,大多都會拉出便便,那之後再讓他泡澡,就可以安心了。
若還是擔心時,就做好萬全準備面臨所有的可能性吧。例如在進澡盆前先用大塊棉布壓住屁屁, 若感受到有排便的力量就馬上抱出澡盆。一旦被大過便的洗澡水就變得很不衛生,儘量不要讓洗澡水弄髒。若他在沖澡區域便便的話,也要將屁屁跟身體以水柱沖洗乾淨,最後再進入澡盆裡暖暖身體。
便便篇
剛開始吃離乳食已經3個月了,將蔬菜切成小塊餵他,但還是原封不動在便便裡發現。這是拉肚子嗎?
蔬菜、水果、海藻、豆類等纖維質較多,寶寶的肚子往往不能消化,就原封不動地排出來了。常常媽媽看到食物沒消化就拉出來會嚇一跳,但這並不是消化不良,而是正在學習消化。寶寶離乳期時會體驗到各種不同的食物,會慢慢產生對食物的消化能力,到2歲左右也常會有吃什麼拉什麼的情形。雖然現在沒辦法確實消化吸收,但依據月齡製作合適形態的食物,就不用擔心了。
若寶寶正值離乳後期。蔬菜可以不用磨成泥而是以細切方式餵食。提升調理形態本身並沒有太大問 題。只是這個時候連臼齒都還沒長,光是將豆腐、丸子等食物用牙床磨碎,就十分吃力。
寶寶咀嚼力還沒有辦法將細切的蔬菜磨成粉狀,所有吃下去的蔬菜才會原封不動拉出來。並不是 說現在用細切方式不好,而是要調理得更軟再細切食用,讓他更好消化。如果還是沒辦法消化的話, 就恢復以前磨成泥的方式餵食吧!
通常一歲過後會開始讓寶寶生吃水果,這沒有問題。換個方向想,不好消化的東西反而有助於改善便秘。只是在1歲過後感染病菌的機會增加,在此影響下腸道的消化功能有可能退化。當有點感冒跡象,且便便比平常還稀軟時,記得減少食用水果,改用果泥的方式餵食,減少緩和腸道的負擔。
便便篇
以前便便像「泥巴塊」,但最近一個月便便非常稀軟,此時剛好開始讓他跟大人吃一樣的東西,難道現在還太早了嗎?
大略估算,寶寶差不多在1歲3個月左右可以斷奶,讓離乳食成為主要營養來源。當營養主體從乳類一下子移轉到一般食品時,寶寶的咀嚼力及消化能力卻還是一樣,雖然已經斷奶,但不可能馬上吃跟大人一樣的食物,還是要一邊餵離乳食一邊靜觀其變。
有些媽媽似乎想早點讓寶寶吃跟大人一樣的食物。即使斷奶的時期不算太早,但可能是一下子太快進入固體食物了。也許寶寶很聰明可以吃掉跟大人一樣的食物,但同時間便便稀軟的原因也有可能來自於此。
例如白飯要八分粥或軟飯、蔬菜則分食大人份量裡煮得較軟好入口的東西。不用太小心翼翼,但少吃多脂食物可以改善軟便情形。
另一方面,如果太早讓孩子吃跟大人一樣硬的東西,很可能讓他養成整個吞下不咀嚼的習慣。雖然2歲左右臼齒就會長出來,但屆時的咀嚼力跟1歲時差不了多少。建議還是不要太急躁。
另外斷奶後的軟便情形。您一定是認為斷奶後便便會變得比較硬吧!確實,減少母乳或牛奶的份量後,通常便便會變得較有黏性,但這也不是必然的,依個人有所差別,例如斷奶之前其實母乳分泌已經不多,在斷奶後的較大月齡奶粉反而含乳量較高時,就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或者寶寶本身體質就容易排出軟便的話,完全斷奶後也會一樣持續排出軟便。1天 400 ml的較大月齡奶粉很適量, 應該也有將食物調理成柔軟易入口的形態。所以不用擔心,請持續現在的餵食。當最後消化力發育完成時,便便自然就會變硬了。
便便篇
常常讓愛喝牛乳的寶寶飲用熱牛乳,但他喝完後的便便一定會帶乳白色。這是因為體質不適合喝牛奶嗎?
不太常聽到有人喝牛奶便便會變成白色的,或許是飲用過量了?!
吃飽後或是當作點心飲用的話,每次也以不超過 100 ml為準。這樣一來便便應該不會有太大的 變化。相反的,若因為孩子想喝就無止盡地讓他喝,同時又攝取優格等其他乳製品的話,便便就有可能變成白色的。因此,首先應注意維持適當的飲用量。
關於「是因為體質不適合喝牛奶嗎?」的問題,也許是因為過敏,但除非以往一滴牛乳都 沒喝過,否則不太可能。若只是便便帶白色,沒有伴隨拉肚子、嘔吐、濕疹的話,應該就不用擔心會不適合體質。雖然因食物引起的過敏有很多種,有人對牛乳蛋白過敏,長大後喝了牛奶還是會拉肚子,因此不能 一般而論。
有不多小朋友在完全斷奶後仍會想喝牛奶,但因牛奶容易有飽足感,若喝太多常會影響正常飲食。而且牛奶中鐵質與維他命含量不足,光喝牛奶而減少正常飲食的話,會影響營養均衡。不只對於便便,從影響營養均衡的觀點來看,牛奶還是適量飲用就好。
另外,關於牛乳過敏,牛乳的蛋白質分子較大,對1 歲前小朋友來說都比較難以消化吸收,大分子的蛋白質原封不動地通過腸管時,會影響體質造成牛乳過敏的情形。若是加熱後當成離乳食的話,1 歲前寶寶也適合食用,但若是當成斷奶後牛奶代替品,就請 1 歲後再開始食用。
便便篇
原本就有點便秘,從新生兒開始就隨時都好像在出力一樣。最令人擔心的是擦屁股時發現有血絲。這是痔瘡嗎?
從新生兒開始就常有便秘情形,長大到 4 歲仍未改善的話,那可能本身是便便容易硬化的體質。
便秘的第一對策就是多吃蔬菜、海草、豆類等纖維質多的食物,讓便便成分變多並以纖維刺激蠕動。另外高脂肪食品也有助於排便順暢。
假設已經多提供有助於排便的食品了,還是沒辦法改善,就可能是寶寶體質的問題了。雖然不是每次,但若擦屁股時發現血跡,實在是很可憐的事。有血絲代表硬便通過肛門時磨擦到皮膚受傷了。可能還無法診斷出是否為慢性痔瘡,但想像得到小朋友一定很痛,若因此強忍便意,會讓便秘情形便加惡化。
隨然血絲不是每次都有,但還是早點治好這個症狀比較好。請到小兒科接受診療,請醫師開可軟化便便的內服藥。改善便秘的藥有很多種,一定可以發現適合你們家小朋友的!
便秘篇
2個月大起2天排便1次。每次大便時都會臉部漲紅出力。便便的樣子跟新生兒時期沒有太大變化。這也算是便秘的一種嗎?
便秘指的是排便間隔時間拉長,且便便較硬不好排出來的狀態。或者用力了卻還是大不出來,排便時會擦傷肛門的排便困難情形。
假設原本每天排便,偶爾2~3 天都沒排便,接著又順利排出軟便話,那麼還不算是便秘。相反地,就算每天都排便,但每次都很痛苦的樣子、大哭、擦傷肛門帶血絲的話,就是便秘了。
大約在2歲左右寶寶的腸道機能才會成熟。在那之間,便秘次數會忽然減少或增加。有很多寶寶在出生後2~3個月左右一天內的排便次數會突然減少,但是喝母乳或牛奶的情形跟便便的軟硬都沒變,心情看起來也很好。這是正常生理變化,可暫且觀察一陣子。
寶寶臉部漲紅「出力」,這種時候若有排便且是硬便的話,才代表有便秘的可能性。我們可以說這時候寶寶出力情形,大部份其實跟便秘沒有太大關係的。
這時期的寶寶在喝過母乳或牛奶後,原有的便便會刺激肚子,接著反射性地排便。雖然看起來像在出力,但並不是感覺到便意而自主性排便的。
尤其是出生後1個月左右的寶寶不論是睡著或清醒時,都會莫名其妙呈現出力的樣子。雖然原因並不明確,但的確是與便秘或生病無關的。
如果寶寶已經3個月,2天1次排便代表直腸開始可以儲存便便了。雖然寶寶自己沒有自覺,也許肚子裡一存有便便就會反射性地出力。不過因為大出來的便便和新生兒時期一樣是軟便,所以並不用擔心是便秘。只是當寶寶開始出力時,記得幫他鬆開尿布,輕輕按摩肚子,如此一來可以讓他更輕鬆哦!
便秘篇
常常4~5天完全沒大便。但他看起來還是很開心的樣子,也沒有脹氣的感覺。我可以不管他等到他自然大便嗎?
排便周期因個人有所差異,同樣月齡的寶寶中,有人每天1次,有人4~5才排便一次也很正常。一般來說,若5天 以上都沒有排便的話才需要懷疑是否為便秘,如果沒有排便寶寶卻也沒有痛苦感覺的話,那應該也沒有問題。可以從寶寶的心情及喝奶的狀況來判斷。
如果寶寶好幾天都沒排便,但喝奶的狀況一樣,心情也很好,只要再稍待一下自然就會排出來,只要便便不是硬的就不用擔心了。
只不過若有便秘前兆感覺肚子脹脹的,且只放屁不排便的話,喝完奶後應馬上進行以下離乳期前寶寶的便秘對策;
‧確認配方奶是否飲用過量。
當寶寶喝超過本身月齡可負荷的配方奶時,腸道裡過多的鈣質會造成便秘。奶粉罐裡應該有說明各月齡及體重的適用量,請再次確認有無過量。若喝過多時請調整回適量狀態,不足的水份以白開水、麥茶、糖水等來補足。若餵母乳時則不用擔心,想喝時還是可以讓他喝。
‧提供少量果汁或糖水
可以讓寶寶飲用少量果汁(尤其是柑橘類果汁)或糖水(含5%砂糖的白開水)。糖分可以活化腸內的比菲德氏菌/乳酸菌等益菌,加強腸道蠕動促進排便。
‧按摩腹部或肛門周邊
對著下腹部直腸的地方劃「の」字型按摩。或用手指按壓刺激肛門周邊也能促進便意。
還有將棉花棒前端沾取橄欖油或嬰兒油後・插入肛門・刺激肛門括約肌裡的直腸可以促進便意・將棉花棒插入1.5~2公分左右並以「の」字形劃圈即可。
寶寶所使用的便秘藥・通常加入牛奶中或是讓寶寶直接舔食・它會發揮和糖水相同功用・適合用在有便秘傾向的寶寶。另外請不用擔心棉花棒浣腸會變成習慣,它只是刺激直腸讓儲存的便便順利大出來・是自然促進排便的方式。
便秘篇
開始吃離乳食後,就開始便秘了。一旦中斷離乳食就又恢復正常,重新食用後就又便秘,是不是重新餵母乳會比較好呢?
有的寶寶會因為開始離乳食而便秘。一開始減少母乳或牛奶時,尚未成熟的腸道尚未習慣離乳食,導致便便中水含量不足造成便秘。也有可能是因為初期給的離乳食太好消化(導致排便廢物減少),讓便便成份減少了。
雖然離乳食容易造成便秘,但也不能因此中斷哦!當寶寶慢慢斷奶後,只能從食物中攝取營養時,離乳食就是讓肚子練習習慣食物、記住食用方法的重要過程。就算便秘還是要繼續餵他離乳食,當肚子習慣奶類以外的食物後,排便情形就會安定了。
當便秘跡象出現時,就讓寶寶積極攝取蕃薯、波菜、香蕉等纖維含量高的食物,或是優格等含有益排便乳酸菌的食品。開始離乳食後的寶寶還不能吃固體食物,可以用水蜜桃汁等來改善。總之,從各種選擇找出寶寶最適合的食物來促進排便即可。
在進行離乳食的過程中常有便秘、拉肚子等不安定的情況。有些寶寶,怎麼吃都還是便秘。就像是寶寶快1歲時,白天再怎麼玩、活動,晚上睡覺作息還是不會打亂一樣,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排便,有時不能單靠食物來判斷。只要3~4天有排便一次,就不需要擔心,但也請確認水份是否充足、運動量有無足夠。
開始爬行或扶著東西走路時,請保持室內空間寬廣,讓寶寶盡情活動有助於消除便秘。而離乳食開始後,母乳及牛奶的飲用量減少,易造成水分不足引起便秘。這時以不影響離乳食為主,可輔以低熱量的飲料(麥茶、白開水等)來補充水分。
便秘篇
常常大出很硬的便便。因為太用力而有出血的情形,這時候該做怎樣的照護呢?
改善飲食生活是治療便秘的基本方法,從離乳食的內容物下手是最好的。然而並不是所有情況都能這麼順利改善。
當太硬的便便強迫從肚門排泄出來時,導致擦裂傷出血,會讓寶寶變成忍著不大便。之後太硬的便便持續堆積在直腸裡,腦部感受便意的知覺神經容易變得遲鈍,變得越來越不容易排便了。
若調整離乳食內容、在肛門周圍按摩等都改善不了造成肛門擦裂傷的便秘,請不要猶豫立即到小兒科就診。 若明顯是便秘的話就有必要用藥物來軟化大便,讓肚子裡屯積的部份先排泄出來,再回到正常的排便習慣。
改善便秘的藥物中含有提高腸道滲透壓、促進腸粘膜分泌而軟化大便的成份、促進腸蠕動成份、及增加便量促進排便的膨脹性藥劑等等。
當大便硬到讓肛門出現擦裂傷的話,最重要的是先利用一次性改善便秘的藥物或是浣腸讓屯積的大便排泄出來,讓直腸內清空,之後才能讓軟便順利排出。
當屁屁有擦裂傷時,請1天內讓他進行數次座浴(在臉盆裡裝溫水清洗屁屁),可加速傷口復原。 如果每次排便都出血時,可以請小兒科開軟膏處方進行治療。
便秘篇
前兩天便秘得太嚴重,就用了一個市面上賣的浣腸。但看到說明書上寫不能太常使用浣腸,請問會影響肚子嗎?
浣腸指的是直接將藥劑放入直腸內刺激排便的動作。
市面上的兒童用浣腸劑亦是其中一種,若遵照年紀不同的使用量就不用擔心會有後遺症。只是浣腸只有暫時性效果,只對偶爾的便秘症狀有效。若是使用在習慣性便秘上,則會影響腸道發育(破壞腸壁神經叢)因此並不建議。
另外,常使用浣腸有可能造成一定要浣腸才能排便。若發現不浣腸就大不出來的話, 記得要回到正常的排便狀態。
當寶寶可以區別日夜不同時,夜間排便將減少,也就表示早上醒來時腸道活動會變遲緩。記得在離乳期結束後,在起床後讓孩子喝白開水促進腸胃蠕動。或者在菜單中加入豐富蔬菜、芋類、豆類等纖維質多的食物,多喝水等對刺激腸道蠕動也很有效。
另外除了購買市售浣腸外,可以的話也請到小兒科就診,針對寶寶日常生活及便秘情況進行諮詢,看是否需以其他藥物改善。若是未滿1歲寶寶有慢性便秘的話,也有極小的可能是腸道的潛在疾病,這時在使用市售浣腸前建議先到小兒科就診。
生殖器官篇
洗澡時,生殖器官上好像沾黏著白色的東西,讓人不得不擔心。要擦掉嗎?還是放著不管呢?請告訴我該怎麼清潔。
媽媽所擔心的白色東西,並不是從內生殖器官 ( 子宮或陰道 ) 分泌出來,而是所謂的恥垢。
恥垢偶爾也會出現在男生陰莖內部(包皮側),是尿液或汗、體脂等的堆積物,被皮膚上的細菌分解後,就會變成白色。
恥垢只要洗乾淨就好了。洗澡時小心指甲不要刮傷黏膜,輕輕撥開即可。沾附太緊水洗不掉時,可塗上薄薄一層橄欖油或嬰兒油後再輕擦清潔之。
生殖器官篇
換尿布時,寶寶的手都會馬上往生殖器官摸。還會把手指放到尿尿的洞裡,很擔心感染細菌,好幾次把他手撥開,還是改不掉。
男寶寶的媽媽們大概都會發現同一個現象吧!?雖然總是令人臉紅心跳(?),但對寶寶而言不代表奇怪的意思哦!
打開尿布後的解放感,常會讓他想伸出手觸摸,只是剛好碰到陰莖而已。而陰莖上皺褶的觸感對他們而言很有趣,才會反覆碰觸。洗澡時也一樣,他們眼裡的陰莖是很稀奇的,才會產生好奇心不自覺想摸。換個方向想,他們也正藉由確認自己身體的存在而更瞭解自己呢!
而這時候手指的動作正發達,所以常會拉扯到包皮、偶爾手指才不小心跑進了包皮前面的隙縫中。的確很有可能因此受傷或感染到細菌。除了拿開他的手之外, 換尿布或洗澡時用玩具引開他的注意力,也是不錯的方法哦。
生殖器官篇
寶寶經常觸碰生殖器官。包尿布時,手會從大腿伸進去裡面觸摸。本來以為是出疹子,但後來發現並沒有。這是壞習慣嗎?
雖然看起來沒有發炎等症狀,但的確有可能是因為不舒服才不自覺觸碰的。例如尿布中的濕疹或搔癢。尤其接近2歲時小便間隔拉長,加上外出機會變多,更換尿布的機會也減少了。
就算沒有尿尿,尿布裡也會因為活動的汗水造成悶濕。若一時大意以為沒有尿尿就不用換尿布的話,就容易造成悶熱搔癢。若有這樣的情況也要記得勤換尿布且每次都確實清潔哦。
如果情況依然沒有改善的話,可能是寶寶在某次機緣下把碰觸陰莖當成玩樂了。如果幫他製造更有趣好玩的事,他就不會從碰觸身體上找尋樂趣了不是嗎?所以,每天跟寶寶快樂玩耍或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哦!!
無聊時、想引起媽媽注意時也會不自覺地碰觸,盡量不要讓寶寶覺得無聊,好好地和他交流溝通也是應對方法之一。
媽媽都會覺得「這是壞習慣」,但習慣常是因為寶寶為了安心而漸漸養成的無意識行為。
藉由碰觸陰莖達到安心效果當然不是好事。從1歲10個月大後,正是和媽媽到外頭走動、追著球跑,從事親子遊戲的最佳時期。想想,手一直放在褲子裡就不能玩了吧!如何快樂地渡過一天的時間?是不是太常放他一個人?沒有好好陪他玩呢?重新檢視這一切也是必要的。
另外,若下次寶寶再犯,記得用溫柔的勸導如「會痛痛哦!不要摸了好不好?」取代叱責,並和他玩耍轉換心情吧!
生殖器官篇
打開紙尿布時,寶寶外表看起來沒什麼事,但嘴巴會一直喊「痛!痛!」。是不是有什麼肉眼看不見的不適呢??
寶寶喊痛時是什麼樣的表情呢?如果真的很痛,臉上應該會擠成一團大哭,或是想逃開的樣子。如果是惡作劇似地笑了一下,那大概不用擔心了。
寶寶還會在什麼時候喊痛呢?有時候並不是真的感覺痛,而是面對討厭的事、不喜歡的事習慣以「痛」來表達。
這個時期寶寶會開始記住單字,但並不是每個單字都能理解準確的意思。也已經是會獨自走路忍不住想動的時期。因為換尿布的這段時間暫時不能自由活動,「痛」在此時代表的意思也可能是「快點換好 ! 我想自由活動 ~ 」。
也有可能是媽媽在換尿布時習慣對寶寶說「不快點換好會痛痛哦 ! 」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也可以回想一下,換尿布時有沒有強迫讓寶寶在固定在某一個不舒服的姿勢呢?例如有沒有很大力的緊抓雙腳呢?
褲型的紙尿褲對剛學會站立的小朋友來說好動好穿,對學步期的小朋友也有很多好處。當寶寶抓著東西站立時,不用強迫他不動,而是用手腳動作提示他,跟他說「把腳放進來」, 就可以順利完成穿尿布的動作。
換尿布的時候也一樣,一邊跟他說話讓他有參與感,並進一步對他「換尿布後會很舒服哦」。這 點也是未來做上廁所訓練時的秘訣哦。
生殖器官篇
不知道怎麼洗陰莖部位。我都是在手上搓出肥皂泡沫,洗完身體後順手帶過。聽說要翻開包皮洗,但我實在很害怕。
不論男女在包尿布的時間,都會因為便便弄髒生殖器官。究竟該洗到什麼程度真的是一件令人煩惱 的事呢!
基本原則是:「以溫水沖洗乾淨」
生殖器官(女生指小陰唇內側、男生指包皮內側的龜頭部位)為粘膜部位,雖然用肥皂洗也沒問題但若發炎的話可能太過刺激。以溫水仔細沖洗還不能洗乾淨的時候再用肥皂。
沖洗時請注意不要過於大力。用微溫、低強度的水柱沖過,或是從臉盆裡舀水沖洗。
女寶寶只要將大腿張開,外生殖器官(大陰唇、小陰唇)自然會打開,再以上述方法輕輕沖洗就 夠了。若便便次數多,容易長濕疹的話更要小心不能擦傷。肌膚或粘膜受到便便刺激而受傷的話, 越摩擦症狀會更惡化。沖洗時或洗完澡擦乾時,請用柔軟質料的毛巾輕輕按壓吸乾水份。
男生的包皮內側則會有尿尿殘渣形成的恥垢,有可能造成「龜頭包皮炎」。所以,建議要將包皮 掀開清洗,但也不用神經兮兮地每天都洗,一週一次,並以下述方式清潔。
將手指放在陰莖的中段,將包皮輕輕撥開後,前端包覆的包皮就會掀開露出龜頭。在此狀態下用 乾淨溫水沖洗,記得不要大力勉強拉開。另外,清洗時不要以手指直接碰觸龜頭。
生殖器官篇
陰莖長度是天生的嗎?跟其他寶寶相比大概短了1公分左右,看起來好像都是包皮。不知道以後會不會長長,有點擔心。
完全不用擔心自己小孩陰莖的長度。當幼兒下腹部堆了很多脂肪時,陰莖會被遮住,看起來就短一點。
雖然看起來好像都是包皮但看看下腹部連接處、用手摸摸看一定會感覺得到陰莖。幼兒正常長度約2.5公分。由於這是敏感部位,記得確認時不要大力擠壓哦。
為了保持適當的溫度,陰囊有恆溫室的功用。天氣越熱時皺褶會拉開增加表面積散熱,防止溫度過高。相反的當天氣冷時就會縮起來減小表面積防失溫度流失。
當表面積縮小皺褶變多顏色看起來就會比較深。另外皮膚顏色依個人有所差別,有的寶寶色素較 濃,並不是因為生病而變成黑色,請不用擔心。
由於媽媽們無法切身體會,對於男寶寶新生兒的生殖器官照護難免不安。但是毋須和別人比較、擔心,若真的覺得怪怪的,不用害羞,請在健康檢查時請教醫生,不然醫生是不會知道你的問題的喔!
生殖器官篇
因為已經會說要上廁所,所以都坐在馬桶上。但她的尿會往上噴。前幾天我扶住她的腳時,直接往我臉上噴 …
首先要恭喜你們哦!小朋友懂得告訴媽媽想上廁所並且忍到馬桶上才尿出來,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呢!這時候正是他一步步往前學習的時期,就算弄髒廁所也千萬不要叱責,也不要露出失望的表情,要先讓寶寶知道會上廁所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
這時候男生的陰莖還未固定方向,尿液難免經常亂飛。不管是讓他坐著或站立,媽媽可以用手扶住陰莖對準馬桶幫助他。用抱著的時候,也可以將上半身朝下,讓陰莖自然往下。
小朋友陰莖會伸長脹大,這代表還在包皮過長狀態,也就是包皮長度蓋過陰莖,尿道口排出的尿液先屯積在包皮裡後才會突然噴出來。等包皮自然褪開後,這種情形就會改善了。
女孩子的情形也一樣,重點是尿尿時保持前傾姿勢。
請媽媽們想像一下自己上廁所時的情景。坐在馬桶上時一定是身子微微前屈,絕不會是端正坐著尿尿吧!
女生在上廁所訓練時常有尿會往上噴的情形。尤其時將背靠在輔助坐墊上時特別容易發生。
此時的對策為,讓小朋友握住輔助座墊上的手把,若無扶手就把手放在前端保持前傾姿勢,讓他 學會如何才能順利上完廁所。
生殖器官篇
發現陰莖前端變紅,緊急送到醫院,幾天後症狀變好了稍微安心一點,但一個月後又有同樣症狀發生 ...
「龜頭包皮炎」是陰莖前端的龜頭,或是包覆的包皮發炎引發的症狀。紅腫之外還會疼痛有時候甚至有膿出現。尿尿時疼痛尤其劇烈,常會痛到大哭。
經診斷為「龜頭包皮炎」後,會用抗生素軟膏塗抹患部,或同時服用抗生素內服藥進行治療。因為發炎的是包皮內側的龜頭周邊,在擦藥時要稍微翻開包皮塗在內側。
另外,雖然不再發炎但若殘留細菌仍容易再發,重要的是在指示期間內持續服藥。
這個症狀多伴隨包皮過長(包皮完全包覆陰莖狀態)而起,主要原因是包皮內側屯積恥垢經尿液引起細菌感染。但是大部份1~2歲幼兒都為包皮過長狀態,所以包皮過長本身是毌須擔心的,未來會自然變好。
預防方法:洗澡時將包皮輕輕拉下,以溫水洗乾淨內部污垢。還有注意避免以髒手觸摸生殖器官。
生殖器官篇
2歲過後還是在包皮過長狀態。洗澡時想翻開洗但包得很緊根本不行。我朋友的小孩只要手輕輕撥開即可 … 讓我很擔心。
幼兒的「包皮過長」是正常現象,毋需太擔心。雖稱為「包皮過長」,將包皮從陰莖根部輕輕拉開,若可以看見直徑5mm以上的小洞,就代表包皮可以自然褪下治好。情況依個人有所差異但大約在小學左右再確認即可。
若上小學後包皮仍然蓋得很緊,龜頭完全沒有露出來導致尿尿時洞很小尿液四散,或是「龜頭包皮炎」一再重複發生的小朋友,就要進行治療了。
生殖器官篇
以前不大在意,但最近幫寶寶換尿布時,發現寶寶右邊的 ”蛋蛋”感覺空空的,因此有點擔心 … 這是生病嗎?
“ 蛋蛋 ” 指的應該是陰囊吧!通常看起來鬆軟軟的,但用手摸還是感覺得到裡面的睾丸。
若怎麼摸還是空空的、感覺不到的話,有可能是「隱睪症」。這是指睪丸停留在腹腔中或是鼠蹊部,常未降到正常位置。
胎兒期初期時睪丸位於腹腔內、胎兒期後期時會移動到陰囊裡。然後與腹腔之間的通道會變窄,最後一直停留在陰囊不再回到腹腔。
而「隱睪症」指的是睪丸停在腹腔中沒有降下來。或稱作「移動性睪丸」,通道沒有變窄使得睪丸又降又升無法定位。
如果陰囊的發育情況良好,則有很高的可能性是「睪丸異位」。請在健診時與醫師確認,說明症狀並做諮詢。
不論是「隱睪症」或「睪丸異位」,在出生3個月前仍可能自然降到正常位置。再大 一點後即無法自然治癒,一般必需在6 個月大到 2 歲間進行手術。
生殖器官篇
我家的女寶寶在尿布上偶爾會看見血跡,看了一下並沒有受傷,這是生殖器的出血嗎?
新生兒女寶寶會有像生理期一樣的出血情況。雖說其實是出血量極微少、但也足以讓媽媽嚇一大跳了。這是因為荷爾蒙的影響,是新生兒特有的現象。
寶寶在肚子裡時受到媽媽強烈的女性荷爾蒙影響,出生後這種影響會消失,而伴隨而來的消退性出血就是生殖器的出血。這代表寶寶自身的荷爾蒙環境越來越安定,並沒有就醫治療的必要哦!
生殖器官篇
男孩子的陰莖可以稱做小雞雞之類的,但女孩的生殖器官呢?有沒有比較容易且易懂的說法呢?
雖然沒有較適切的講法,但女孩子一般都會說是「尿尿的地方」。在幼稚園裡通常也都會說「記得尿尿的地方要擦乾淨哦 ! 」
屁屁指肛門、臀部,是男女共通的說法,而上完廁所擦拭是女性獨有的習慣,所以講 「擦屁屁」似乎也不太正確,還是有必要正確分別出不同。
有的媽媽也會教女孩子稱為「雞雞」,但若考慮到後來的青春期性教育,還是要讓他分辨清楚「雞雞是男生的生殖器官」。
剛開始學單字的小朋友常常不顧慮場合就大聲說出自己會的字,「尿尿的地方」還不算不雅所以算是合宜的說法。
也有人會說「記得 ( 下面 ) 擦乾淨哦」,各個家庭依方言等不同有自己獨自的說法。當年紀還小時是沒什麼大問題,但從小確實教好,未來小朋友也不會搞混。
生殖器官篇
左右陰囊大小差異很大。右邊大而鬆軟,小心觸碰後似乎也不會痛 …
這恐怕是「陰囊水腫」。診斷方法是以光線照射陰囊內側,看光線能否通過內側清楚看見整個陰囊。 請到小兒科就醫進行診斷。
陰囊為包覆睾丸的袋子,當內部淋巴液儲存過多時就會發生「陰囊水腫」。也就是「積水」狀態,並不是紅腫或發炎引起的症狀。
更艱深的講法是,睪丸在袋子裡有一層鞘膜包覆,鞘膜會分泌淋巴液。幼兒時期,鞘膜有時會通 過腹腔使得腹腔內的淋巴液流進來、引起以上的症狀。
陰囊看起來像是單一固體,但內部其實有所分隔,有時只有單邊積水,有時兩側會有相同症狀造成 全體水腫的情形。
未滿 1 歲時,可靜觀其變。多數寶寶在鞘膜與腹腔間的通路 ( 鞘狀突 ) 關閉後即可自然痊癒。
過去的治療方法為將針插進陰囊放水、但放水後仍有可能再發。有醫學報告指出放水的動作會延 緩自然痊癒的速度,因此最近也不再進行此種治療。
學步後「陰囊水腫」會造成無法順利小便、走路,若上小學後情況仍未改善的話,就要進行睪丸 鞘膜與腹腔間通道的關閉手術。